一、生態農業概念
是指在保護、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,遵循生態學、生態經濟學規律,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,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。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,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,以取得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。它也是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,又是農業生產、加工、銷售綜合起來,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。
二、生態農業模式
發展生態農業要因地制宜,根據當地環境、資源、科技等具體情況,綜合分析,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。
(1)以“食物鏈”原理為依據發展起來的良性循環多級利用型模式。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,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同時并存著多種生物,它們通過一條條食物鏈密切地聯系在一起。如按照食物鏈的構成和維系規律,合理組織生產,就能大限度地發掘資源潛力,節省資源且減少環境污染。如利用作物秸桿作飼料養豬,豬糞養蛆,蛆喂雞,雞糞施于作物,在這循環中,廢棄物被合理利用,可減少環境污染。利用食物鏈組織生產的還有作物—畜牧—沼氣循環;作物—食用菌循環等。利用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相互制約,即一個物種對另一物種相克或捕食的天敵關系,還可人為地調節生物種群,達到降低害蟲、雜草及病菌對作物危害的作用,如利用赤眼蜂對付玉米螟,殺螟桿菌防治稻縱卷葉螟等。
(2)根據生物群落演替原理發展起來的時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。根據生物群落生長的時空特點和演替規律,合理配置農業資源,組織農業生產,是生態農業重要內容之一。采用這種模式,可充分利用農業資源,使產業結構趨向合理,并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。例如,為了讓農副業生產向空間或地下多層次發展,可在田間實行高稈、矮稈作物搭配種植,同時在田間的溝、渠、過道的空間搭設棚架,栽種葡萄、云豆等爬蔓作物;或可在溫室、蔬菜大棚、專業化生產工廠里,采用普通栽培、無土栽培等方法,進行多層次生產;還可將種植植物和動物養殖搭配起來等。在時間演替上,可采用間作方式,在同一土地上種植成熟期不同的作物,以充分利用資源。
(3)在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下的系統調節控制型模式。在一個生態系統中,生物為了繁衍生息,必須隨時隨地從環境中攝取物質和能量,同時環境在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也得到某些補給,以恢復元氣和活力。環境影響生物,生物也影響環境,受到生物影響而改變了的環境又對生物產生出新的影響。如果不顧這個規律,過度開發,只顧索取,不給回報,便會使環境質量下降,資源枯竭。所以生態農業必須通過合理耕作、種養結合來調節控制生態系統,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。如合理使用化肥、農藥,有機和無機相結合,資源利用和保護相結合,促進生態和經濟兩方面的良性循環。
三、生態農業主要特點
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、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,強調因地、因時制宜,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,適應生態環境,實現優質高產高效。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,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,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優化配置,并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,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,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。